证券(quan)时报(bao)记者 孙(sun)璐(lu)璐(lu)
本周,月度经济金融数据陆续公布,现已发布的8月价格和进出口数据显示,“内需不足、外需有亮点”的特征依然明显。数据公布后,从债市的反应看,各期限国债收益率继续走低,表明市场下注交易逆周期政策加码预期。
无论从核心CPI、PPI还是(shi)进(jin)口(kou)数(shu)据看,7月底中央政(zheng)治局(ju)会议提(ti)出的(de)“以(yi)提(ti)振消费为(wei)重点扩大(da)国内需(xu)(xu)求”依然(ran)任重道远,面临艰巨挑(tiao)战。尤其是(shi)进(jin)入四季度,受海外(wai)主(zhu)要(yao)经(jing)济体经(jing)济增速放缓、贸(mao)易摩擦可(ke)能升(sheng)级等不确定(ding)性增加影响(xiang),出口(kou)支撑经(jing)济的(de)作用力或(huo)存在动能减弱的(de)风险。在外(wai)需(xu)(xu)不确定(ding)性上升(sheng)的(de)同时,需(xu)(xu)要(yao)通过强化内需(xu)(xu)确定(ding)性来(lai)稳(wen)定(ding)市(shi)场的(de)预(yu)期和信心,稳(wen)定(ding)经(jing)济增速。
强化内(nei)(nei)需(xu)(xu)确定性靠(kao)什么?短(duan)期(qi)看(kan),宏观(guan)政策(ce)加(jia)(jia)(jia)大逆周(zhou)期(qi)调节不(bu)可或缺,紧(jin)迫(po)性在增(zeng)加(jia)(jia)(jia)。自2023年2月以来,CPI同(tong)比增(zeng)速持续低于2%,核心CPI多数(shu)月份(fen)低于1%;PPI同(tong)比增(zeng)速更(geng)(geng)是(shi)自2022年10月以来持续处于负值区间,过(guo)去一个月同(tong)比和环比降幅均有所扩大,反映(ying)出国内(nei)(nei)有效需(xu)(xu)求不(bu)足问题(ti)依然突(tu)出。尽管增(zeng)加(jia)(jia)(jia)居(ju)民收入(ru)和改善就业(ye)形势是(shi)提振(zhen)消费、扩大内(nei)(nei)需(xu)(xu)的(de)治(zhi)本之策(ce),但这其中涉(she)及改革的(de)方方面(mian)(mian)面(mian)(mian),是(shi)影响内(nei)(nei)需(xu)(xu)的(de)慢变(bian)量;相比之下,逆周(zhou)期(qi)调节则是(shi)中短(duan)期(qi)内(nei)(nei)扩大内(nei)(nei)需(xu)(xu)、防范内(nei)(nei)需(xu)(xu)“过(guo)冷”的(de)快变(bian)量,可以为慢变(bian)量发挥作用提供更(geng)(geng)多腾挪空间和时间。
逆周期调节最重要的抓手离不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当前,有必要出台新一轮逆周期调节的增量举措。财政政策方面,需要增加政府支出力度,特别是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财政支出(尤其是中央财政层面)有必要在这两大领域进一步加大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货币政策方面,增量政策的着力点应在减轻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利息支出负担上再下功夫;尽管央行近日表示“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面临一定约束”,但约束状态并非静态不变。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落地、中美利差逐步收窄,以及银行负债端成本进一步压降等趋势明朗,降低实体经济利息支出负担和综合融资成本依然有调整空间。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居民、企业部门的提前还款、降低负债都是微观主体修复资产负债表的个体理性行为,但个体理性汇集成宏观结果便是内需不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过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逆周期调节政策是缓解痛感、缩短阵痛期的必要之举。当有效需求持续低(di)迷时,逆周期调节有必要通过连贯、持续,甚至必要时加大力度的方式实施反作用力。从陆续公布的8月宏观数据看,扩内需任务繁重艰巨,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必要实施新一轮逆周期调节措施。
新客户享受VIP特权
关(guan)联特(te)定(ding)标的(de)
炒股的省心搭档
余额自动理财
天天万利宝5万起购
低风险产品
您可以转让/求购理财产品
快捷转让